只会挖坑埋炸弹的官僚 —— 房贷是将大坑挖给你跳,化债是将炸弹搬到你家门口

本文保留并基于财政部口径与公开宏观数据:截至 2024 年末“全口径”政府债务 92.6 万亿元、政府负债率 68.7%;并针对财政部“提前下达部分 2026 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、靠前使用化债额度”之说进行说明。


别被新闻稿的体面词汇和官僚的“安抚话术”迷惑。官僚们会念“化债”“置换”“在存量上做减法”“风险可控”,但他们真正做的:把看不见的坑挖深,把看不见的炸弹搬到普通百姓门口。房贷已经是普通家庭背上的大坑,化债政策不是把炸弹拆掉,而是把它从“表外”搬成“表内”、从“别人的账单”变成“我们必须还的利息与再融资账单”。下面把这场会计魔术与政治遮羞布撕开——并且点名批判那套只会挖坑的官僚逻辑。


一、央行货币与利率:放水不是疗伤,而是给金融端续命的“托盘”

事实与数据

  • 广义货币 M2 长期处于高位增长,2025 年上半年 M2 余额约 330 万亿元,同比增长约 8% 左右(2025 年 6–7 月口径)。这说明货币基数大,但增速自疫情后有所回落,货币“宽松”的边际效应在减弱。近5年放水约100万亿,史诗级天量。
  • LPR 与名义利率长期被压低以缓解企业和地方融资,但 2024–2025 年货币政策空间受限,央行更多采用定向工具而非大幅降息,货币传导到“有效需求”层面不足。

低利率、M2 高量不是实体自我修复的证据——它们更多滋养了金融端的“托盘”和存量债务的滚动。简单说:央行把钱投进系统,但不是投给能产生税收和就业的项目,而是投给需要再融资的地方与平台。当利率不能进一步大幅下探时,地方与平台的“借新还旧”成本只会被推高,真正的系统性风险被掩盖而非化解。


二、银行信贷与社会融资:信贷增长背后是“政策性替代”,不是市场自发复苏

  • 2025 年前七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明显,但对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增加并不均衡;大量增量流向了政府发债、置换专项债以及与地方平台相关的再融资活动。官方统计显示,2025 年社会融资规模与人民币贷款仍有增长,但结构上偏向政府相关融资。

银行不是慈善机构,也不是政策提款机的无底洞——但在过去几年里,信贷被动员去“填补”地方财政缺口、去“置换”隐性债务,这把风险从地方平台的表外搬进银行表内与地方预算。当银行信用被用于替代地方自有偿债能力时,一旦地产回款或地方土地收入下滑,信贷“前置化”就会转化为系统性风险。别以为“信贷数好看”就是好事——要看借出去的钱投向哪里、能否产生真实回报。


三、商业与住宅地产:地方财政的毒瘤——房贷是你看不见的大坑

  • 自 2015 年以来,地产一直是地方财政与金融系统的核心;进入 2020 年后,楼市分化严重,多数城市新建住宅价格与成交出现下行或剧烈波动,2024–2025 年多项房价指数出现负增长或低迷。

地方财政靠土地出让进入“高杠杆—高依赖”循环:土地收入一旦出现缺口,地方就靠各种融资平台、隐性担保、提前置换来续命。而财政部如今所说的“化债”“靠前使用化债额度”更像是把这个毒瘤切成可见的大块放在桌面上:你看见了,付账的人却仍然是普通纳税人和房贷背负者。房贷已经是大坑——这套化债逻辑是把更多未来收入变成当下的债券利息账单,把责任平移到家庭与地方预算上。


四、国际贸易与外汇储备:外储多不是万能盾牌,顺差也不是挂账条款

  • 我国外汇储备依然处于高位(2025 年中外储约 3.29–3.32 万亿美元区间),但外储是国家宏观与汇率工具,不等同于可以自由用于填补地方债缺口的“现金池”。
  • 出口与贸易顺差在 2015–2025 年间波动,外部需求与全球贸易摩擦意味着顺差并非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。

官僚们爱拿“外储充足”“出口有顺差”来安抚群众,但这只是宏观储备的会计事实,不是地方偿债能力的保险单。国家层面的外储不能、也不该被当作地方债务的“随手可取”提款机。把外储作为掩饰地方结构性财政问题的幌子,是最可耻的会计游戏。


五、政府融资与债务:把隐性债“显性化”不是治疗,是换汤不换药的政治表演

  • 财政部披露:截至 2024 年末我国全口径政府债务 92.6 万亿元,政府负债率 68.7%;并明确将“提前下达部分 2026 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,靠前使用化债额度”,继续用置换与专项债化解隐性债务。
  • IMF 与国际机构对各国“广义政府债务”有不同口径。部分国际评论与评级机构警示:在地产、为地方融资的历史遗留问题下,中国的广义财政脆弱性不容低估。
  • 表外变表内 ≠ 债务减少:把 LGFV(地方融资平台)和隐性担保的债务通过置换、再融资写到“法定”台账上只是把风险的可见性提高了,但并未减少本金与利息的总额。相反,显性化增加了再融资频率与利息支出,长期成本提高
  • 提前下达额度 = 把未来额度预支给地方:短期可以缓解兑付压力,但这把风险从“非正式账本”转到“正式预算”,并让地方今后承担更严格的利息与现金流压力。别被“提前支持”说服——那只是把定时炸弹从柜子里拿出来放在人家门口。

六、如果你还是怀疑:三大最直接的后果(普通人会感受到的)

  1. 社会服务与民生被挤压:地方不得不挤占教育、医疗、社保预算去还债或支付利息;
  2. 税收或隐性收费上升:当债务无法自偿,补缺口的压力最后转向税费与各类地方性收费;
  3. 区域性债务事件频发导致就业与小微企业受冲击:局部危机可能在短期通过金融链条放大,影响信贷、回款与就业。

七、官僚们:别再用“口径”把责任洗白

官僚们喜欢把复杂问题统统交给“会计口径”和“政策节奏”来掩盖。他们会很温柔地告诉你:“风险可控、我们有外储、有空间、我们会靠前安排。”别被安抚:行政话术不能替代财政可持续、不能替代对地方财政硬约束的改革、不能代替市场化的风险定价。把隐性债写成显性债,把未来额度提前下发,把问题包装成“在存量上做减法”——这些都是会计与话术的花拳绣腿。真正的改革需要三样东西:透明、市场化、硬约束。没有这三样,所谓“化债”只会把炸弹搬到你家门口。


结论

  • 房贷是国家与地方政策长期放纵出来的大坑;化债不是拆弹,而是把炸弹从不见的角落搬到你家门口。
  • 官僚们可以继续念他们的声明稿,但普通百姓需要看到清楚的数据与改革方向:停止以土地和高杠杆作为财政主食、严格地方预算约束、提高债务透明度、把置换资金限定投向能产生真实现金流的项目。要不然,明天的利息账单会把今天的平静撕碎。

附:本文关键来源

  • 财政部 / 国新办关于“提前下达部分 2026 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、靠前使用化债额度”的报道。每日经济新闻
  • 中国人民银行 2025 年上/7 月金融统计、M2 与社会融资规模统计。中国人民银行
  • 房地产价格与市场动向(NBS / 房价指数汇总)。经济贸易网
  • 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储备月度数据(2025 年中)。
  • IMF / 国际机构关于广义政府债务与国际比较(供参考)。IMF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